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休閒漁業趨勢發展

從歷史的漁業發展脈絡可知,澎湖的漁業資源不斷地被積極開發,與日本或是臺灣進行著不均等的經濟交換,而使得澎湖未能擺脫離島的邊陲依賴性格。是故,今後澎湖的總體發展方向即是要朝向永續發展、社區文化的嶄新歷程,而此種展現不僅是在觀光部門,亦更是在民生基礎產業——漁業——具體實現,以地方發展的角度來思考產業的發展。
 
未來國際間漁業部門的轉變趨勢必是逐漸擺脫「採集式」的漁業經營方式,而邁向優良漁業環境、高級技術、私部門資本、企業化經營、以及休閒遊憩相互整合的「資源管理型」漁業。而澎湖縣的漁業發展,在絕佳自然條件與先端實務技術的雄厚基礎之下,配合公私部門資本的引入,公部門政策的支持,以及關聯產業(包括,生產/消費/行銷等的整體工業藍圖)的適切掌握,可使得澎湖縣的漁業生產與結構有重新調整的契機,從傳統再出發,促成初級產業的轉型。
(一)資源管理型漁業的推進
 
隨著經濟結構及資源環境的變遷,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從以往的獵捕期、放牧期,以至現今所被強調的耕耘期。而無論其經營型態是常民維持生存的漁撈型、抑或是小型商業型、企業經營型,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娛樂性經營型態,均與資源的運用關係密切。因此,漁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應被限制與監督,亦即朝向所謂的資源管理型漁業推進。
(二)推展社區化漁場管理制度
 
沿近海域漁業資源的枯竭,是澎湖漁業發展最大的致命傷。而這肇因,不僅是個政治問題:國家長久以來積極的漁業捕撈政策措施,但卻相對地缺乏有效的保育行動;亦是個地方性問題:地方漁民的過漁與毒炸魚現象。而為解決這問題,除了推行永續發展的資源管理型漁業與嚴加查緝外,亦可由澎湖的地方歷史文化脈絡尋求答案。
 
澎湖當地居民習於以海為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形成了以村為核心的漁撈活動空間配置。因此,社區村里與漁場之間素已有密切的關聯,故可輔導村里成立合作社申請專用漁業權,由村里自行管理漁場,以杜絕目前嚴重的毒炸魚事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此即是將公共財私有化,以解決外部性的問題。更積極的來說,可以先輔導試行於一示範漁村(如,湖西鄉北寮村)後,再逐步推廣於澎湖各地。
 
二、永續發展的栽培漁業
 
(一)實施栽培漁業以回復沿近海的漁業資源
 
1.以成立栽培漁業中心為首要的爭取目標,推動栽培漁業。在特殊的漁業歷史發展脈絡下,漁場資源的枯竭是臺灣目前所遭遇的共同現象,於澎湖更是如此。作為澎湖基礎民生產業的漁業所面臨的危機,應先由漁場資源的回復為解決的主軸,即是發展栽培漁業。
栽培漁業可分為「育種」與「造場」兩大項目。育種泛指魚介貝類之種苗的大量生產、中間育成、放流、漁場管理;造場則是指,投放人工魚礁等製造增殖場。而這許多的措施亟需有繁複的技術、評估、以及推行,因此,除了澎湖現有相關水產研究單位的積極配合外,亦應於澎湖裡青灣爭取設立栽培漁業中心以統籌執行,使高科技的漁業環境技術能夠於澎湖生根。
 
整合現有的漁場環境保育措施,向中央爭取經費以澎湖作為栽培漁業的示範區。
劃設漁業資源保護區:自各國相繼宣佈200海浬經濟海域之後,遠洋漁場作業範圍頓時縮小許多。但沿近海漁業資源又有過漁的現象,許多經濟魚類資源幾近枯竭,故應積極地推動漁場保育工作。民國67年,政府推動「沿岸漁業資源保護及培育計畫」以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目前,澎湖共有兩處保護區,即七美與小門漁業資源保護區。除了此兩處保育區應予擴大,並從事各種放流、評估與經營管理工作外,根據水試所澎湖分所的報告指出,龍門港右側龍門至裡正角往東延伸的海域,為澎湖沿岸主要魚類產卵及仔稚魚孵育的場所;而大倉島西北沿岸藻床則為稚幼魚的生長棲息場所,成魚在內灣產卵、孵化,仔魚則成長後移棲外圍沿岸。然而此二區域由於缺乏妥善的管理及造場措施,目前遭到嚴重的破壞,故應將此二處儘速納入保育區,並建立管理體系以維護漁場資源。 投放人工魚礁(造場):澎湖海域自民國63年至86年已投放各型大小水泥礁體達18,817座,分佈於全縣13個地區。經水試所澎湖分所於民國76年起進行效益評估追蹤調查,發現姑婆嶼魚礁區、後寮魚礁區、虎井礁區、鎖港礁區、香爐嶼魚礁區、以及七美魚礁區的效果較佳,可作為未來繼續投礁區域,並增加礁體密度及範圍。 種苗放流:栽培漁業是在公共水域投放資源,因此,放流地點的環境調查、種苗大量生產、放流技術、保育管理及收獲評估等工作均須逐年探討累積經驗技術才能成功。故初期階段的放流地點應以資源保護區,以及現有人工魚礁投放地點且經調查其聚魚效果良好的地點,進行種苗放流。而放流種類則以甲殼類及貝類為主。在魚類方面,種苗的大量生產技術大部份均已確立,但仍需等待栽培漁業中心成立後才有量產放流的可能。 沿近海漁業一向是以中小拖網漁業為主,其為非常積極有效的漁法,對於資源的負擔相當地大。因此,對於其作業方式有適當限制的必要,特別是網目之大小及作業漁區更應有所規範。相反地,栽培漁業對於資源的保護相當重要,在日本已進行多年,故而在我國亦有發展的必要價值。 
(二)發展澎湖縣海洋牧場
 
轉變澎湖歷史的漁業榨取因果,邁向永續經營且豐厚漁場資源的新型態漁業經營。無論是在日據時期,或是國民政府統治階段,澎湖縣的漁場資源不斷地被積極地榨取,而缺乏有效的經營保育措施,亦致使了今日的漁場資源枯竭現象。故而,新型態的資源管理型漁業——海洋牧場,即是澎湖縣未來的重要發展方針。此外,在中央的漁業政策當中,近年來漁政單位的方向為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朝向「栽培漁業」發展的目標前進,而其中一項即是,應用新技術、新器材建設綜合性之新海洋牧場。故可知,海洋牧場是未來漁業政策發展的新趨勢。
 
2.整合澎湖現有的水產研究單位,發展海洋牧場的相關技術。海洋牧場是栽培漁業處於高度發展階段時的形態,而海洋牧場的實施除了須先策定基本的漁業發展方針外,其次則是選定海域、生物、技術,接著以既有的技術作概念設計,並進行初步的室內實驗,以評估其經濟效益,再確定其條件與基本設計,然後進行現場實驗,最後才能達到實用的目標。在這整個的發展過程中,亟需各種的產相關試驗研究單位的支援與協助,並應以澎湖縣當地的水產研究單位及漁政單位為主,其它地區的學術單位及相關機構為輔,以期海洋牧場的相關研發技術能夠植根於澎湖。


主題:休閒漁業趨勢發展
名稱: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Practical training on recreational fishery)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姓名:林廷諭
學號:1096420002
E-mail:tim6934346@yahoo.com.tw
來源: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Ponghu/depart/fish/txt/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