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休閒漁業規劃實務 - 七美 黃韵琇 2008 05 01

七美的由來
七美鄉因位於澎湖群島的最南端,清朝初期稱為「南嶼 」或「南大嶼」。但因一般人認為其面積在澎湖群島以南的離島中是最大的,所以在清末民初又回復稱為「大嶼」。七美人塚是著名貞節故事的遺跡。民國三十八年,澎湖縣長劉燕夫先生蒞鄉巡視,鑒於「七美塚」此一著名古蹟,為表彰七位女子節烈事蹟將「大嶼鄉」更名為「七美鄉」以誌紀念,鄉名既由此而來。

相傳於明嘉靖年間倭寇襲島,七位女子因不甘受辱,連袂投井以保貞節。鄉人乃填井為墳,爾後在井旁長出七棵奇樹。此樹每逢冬季落葉,春季即又展翠綠之姿;春秋二季開米黃小花,異常清香,故有香花樹之稱。居民認為這是七位貞烈女子靈魂化成,對此樹無不虔誠膜拜,祈求平安賜福,並疊老古石圍牆,立石碑紀念之。


七美小台灣
七美小台灣位於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七美島的東北方,由牛母坪沿濱海公路往北走,經過斜坡路段往上到達一個涼亭並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經年累月海浪拍蝕的結果,成為形狀酷似小台灣的海蝕平台,因此稱作七美小台灣,還有狀似龜山島的岩石在同樣的位置,在海水退潮時形狀更為明顯;在岸邊有片平坦的草原綠地,可供露營活動,更成為遊客熱門的
海釣場地。


七美雙心石滬
雙心石滬位於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且鄰近七美小台灣,因此又稱『頂隙滬』,已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利用玄武岩及珊瑚礁在潮間帶築成的捕魚石牆,也是一種海中陷阱,特殊景觀的休閒漁業也為這美麗的島嶼,紀錄下永恆的浪漫傳說,澎湖雙心石滬是澎湖目前保存最完整和最美麗的石滬。

石滬是一種收藏在台灣澎湖群島間、潮間帶上的大型典藏品,為一種傳統陷阱漁法,澎湖的石滬極可能是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全縣石滬總數達580餘個,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石滬是在潮間帶區域堆砌弧形石牆,構成主要分為滬堤、滬房、滬門、魚井等部份,利用海水漲潮時會淹覆石牆頂部並且帶來魚群,退潮時海水流走而魚群便會困在石牆內,原理就是潮水漲退及魚群迴游特性,在波動的海面上築起一道道的弧形石牆,工程十分浩大,不僅可能要利用全村裡的居民,更要歷經數年或是數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主題:七美
班級:觀光休閒學系─休閒一甲
學號:1096420050
姓名:黃韵琇
Email:chwen631@yahoo.com.tw
資料來源:http://sam1130.myweb.hinet.net/hist.html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8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