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漁業-台灣海島國家之漁業發展 王念慈
指導老師:
姓名:王念慈
班級:休閒
學號:1094404047
台灣漁業史蹟載存貧乏,需要珍惜
漁業是一複雜而又獨特的產業,先民由大陸渡海來台,歷經明、清、荷蘭、日本及民國,不同的統治與融合,沿海人民代代綿延相傳中,不論男女老幼都離不開以「漁」為中心的生活圈,為了適應環境,結合產業,孕育而出表現於生活的文化,是比較特殊的漁業文化,它同時也反映台灣各地漁業的演化與色彩。
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小有成就,農業社會生活形態,逐漸被工商業所取代,電視普及與交通改善,使都市型生活融入農漁村,漁村文化也就漸行沒落。科技的進步對傳統漁業更是一大挑戰。科技改善了漁民生活,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許多傳統漁業使用的工具、生活習俗,逐漸式微而淘汰,老一輩漁民細細數來,說不出是喜是悲,大家都感概時事變化之巨大莫測。
解嚴以後,人民在自由尺度上有了更寬廣的空間,同時大家也對生活環境、鄉土文化表現出更大的關心,紛紛以實際行動參與。市面上各種有關鄉土文化的刊物大量出現,訪古尋根也方興未艾,研究調查愈來愈細緻深入,自動自發的精神令人感佩。在琳瑯滿目有關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書刊中,我們很少看到有關漁業的報導,偶而有之,也是十分簡單的點綴而已。以台灣一個海島,漁業的特殊性不應該被如此漠視。最近閱讀
台灣光復後的四十多年,漁業有很大的發展,十分艱辛,起伏也很大。台灣漁業如何由戰爭後的殘破不堪,發展到令人側目稱羨的產業,又為什麼到不得不全面調整結構的窄胡同,由官方各種紀錄中,很難窺得全貌。事實上,漁業界人士都很瞭解,台灣近期漁業發展,民間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不論漁場開發、技術引進改良、經營發展、國際合作,都有許多值得記載保存的事蹟。廣閱文籍,我們的資料貧乏得令人難過,或許我漁民業者不善文墨,不喜記載,甚或沒有想過這是保留給子孫最珍貴的歷史紀錄,包括頗具紀念性與啟發性的奮鬥過程及寶貴經驗。我們十分憂心,期為漁業打拼、流血流汗的前輩逐漸凋零時,同時也帶走他們創造台灣漁業歷史事蹟,留下一段段難以彌補的歷史空白。
歷史不斷地向前推進,文化也隨著時間轉變,這幾年漁村已經改變,古早使用的文物、漁具,大都淘汰消失,我們曾經嘗試蒐集一些有關漁業、漁村、漁民早期的相片或資料,也因為漁村過去經濟情況不佳,相機十分罕有,加上漁民忙於生活而少有紀錄。
我們深切體認台灣漁業的史料記載不夠詳盡,漁業文化存錄未見充實。遲到的關注已經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有人質疑是不是由歷史文化的專業人員來做這工作,才會更完整、更切實有效。即或如此,漁業界也責無旁貸,因為已經沒有時間再等待了。除了呼籲、建議歷史文化界的正視以外,我們應該由自己做起,漁業界擁有人和、地利,只要把握時間認真努力推行,成果是可以預期的,何況自助人助,希望漁業界朋友共襄盛舉,大家一起來,疼惜台灣漁業歷史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fa.gov.tw/chn/index.php漁業資訊服務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